有消息稱,2月12日晚間,Telegram某機器人泄露國內45億條快遞信息,數據包大小達435GB!
據悉,僅需輸入手機號,即可通過該機器人查詢相關數據。據國內網友查詢得知,這些數據涉及姓名、手機號碼、收貨地址,泄露來源直指國內多家知名電商平臺。有網友稱,自己10年前的收貨信息都被扒了出來。但經過小范圍測試,預估大多數數據來自最近兩三年內(也有說法是五到六年內)。
目前網絡上已流出多個機器人查詢地址,但可能因用戶訪問量過大,機器人暫時無法使用。對于如此大規模的泄密,廣大用戶需要提高警惕,因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的網絡詐騙可能迎來高峰時刻。
在個人信息安全中,從隨意丟棄的快遞憑證到網絡平臺的數據被竊,快遞信息一直是產生泄露的高發缺口,在日常的網購或收寄件活動中,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顯得至關重要。為此,在平臺規則允許的情況下,建議用戶使用昵稱或假名,地址不要精確到門牌號,可填寫至附近的快遞驛站。
2月6日,在國家郵政局召開局長辦公會上,強調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國家郵政局2023年重點工作和2023年郵政快遞業更貼近民生七件實事(送審稿)、《寄遞服務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管理規定(送審稿)》等。會議強調,要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嚴厲打擊泄露、買賣寄遞服務用戶個人信息等行為,落實好郵政管理部門監管責任,督促寄遞企業加強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工作。